<option id="es8et"></option>

        <tbody id="es8et"><nobr id="es8et"></nobr></tbody>
          <tbody id="es8et"><nobr id="es8et"><dfn id="es8et"></dfn></nobr></tbody>

        1. <samp id="es8et"></samp>

        2. <progress id="es8et"></progress>
          <menuitem id="es8et"></menuitem>

          <menuitem id="es8et"><strong id="es8et"><u id="es8et"></u></strong></menuitem>
        3. <progress id="es8et"><bdo id="es8et"></bdo></progress>
          <menuitem id="es8et"><strong id="es8et"></strong></menuitem>

          <tbody id="es8et"></tbody>

          關于論文選題,長江學者給的建議是什么?

          2018-11-09

          怎樣形成開拓性的選題,要形成開拓性的選題,需要具備兩個基本的條件:一個是了解前人;一個是了解自己。

          如何了解前人?

          先來說了解前人。了解前人就是通過廣泛地文獻閱讀了解前人研究的成就與不足,了解學術界的研究現狀與缺憾,尋找新的增長點。

          了解前人,有以下幾種方法:

          (1)盯住主流文獻。每個領域都有一些屬于該領域的主流期刊(核心期刊)、經典著作,這些期刊、著作代表了該領域的研究水平。閱讀這些期刊、著作,可以讓初學者對當前學術界的研究情況有一個大致的了解。當然,瞄準主流并不是排斥非主流文獻,也不是不讀非主流的文獻,而是要合理地安排文獻閱讀的時間和精力。對主流文獻的投入適當地多一些,對非主流文獻的投入適當地少一些。

          (2)盯住主流學者。主流學者是指活躍在學術研究第一線的、代表著當前國內外研究水平的學者。研讀主流學者的論著,可以從中學到很多東西,除了前沿的術語、概念外,還有觀察問題的角度、分析問題的思路、論證問題的方法,等等。另外,在研讀主流學者的論著時,除了關注它的正文外,還要關注它正文以外的部分。因為,正文外的部分也能提供大量的、有價值的信息。比如參考文獻部分,就提供了很多有價值的信息。留心觀察主流學者的參考文獻,不難發現,他們所列舉的往往都是最具代表性的文獻。通過這些文獻“按圖索驥”,以文獻檢索文獻的方式,找到相關的文獻,一篇篇地讀過去。文獻讀完了,對主流研究的情況也就了解得差不多了。

          (3)盯住前沿動態。了解前沿動態的途徑有很多,比如閱讀主流文獻、主流學者的論著、參加學術會議、聆聽學術報告等。但通過這些途徑,得到的信息還比較零散;相對而言,《XXX年鑒》則可以幫助讀者系統地了解某一領域一年以來重大進展的情況。以《語言學年鑒》為例,該年鑒始創于2015年,目前已出版三卷。通過該年鑒,可以對語言學各領域(語言學理論、社會語言學、心里語言學、神經語言學、語言演變、類型學等)近年來的重要進展情況有一個快速的、系統的認識。

          如何了解自己?

          接下來,說一下了解自己。如果說了解前人是為了形成開拓性的選題,那么,了解自己則是“認識你自己”(蘇格拉底)。通過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的才情與天分,判斷自己是否具備了從事某種或某個開拓性選題研究的條件和能力。但要真正做到認清自己、認清自己的才情與天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三國思想家劉邵說過:“性情之理甚微而玄,非圣人之察,其孰能究之哉。”(《人物志?九征》)既然如此,我們是不是就沒辦法認識自己了呢?也不盡然。

          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史造就了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同時,也積累了大量的學術研究經驗。借鑒這些經驗,有利于從不同的角度“認識你自己”。(1)從性格看,清代史學家章學誠從性格的角度將學者分為兩類:一類是高明者,性格外向、爽朗;一類是沉潛者,性格內向、沉穩。性格不同,理解問題的方式不同,適合研究的領域也不同。“高明者由大略而切求,沉潛者循度數而徐達”(《文史通義?博約下》);“高明者多獨斷之論,沉潛者尚考索之功”(《文史通義?答客問中》)。換句話說,高明者善于從要點入手而迅速求索,適合從事獨自裁斷的一家之學;沉靜者喜歡遵循程序而逐漸通曉,適合從事考據求索方面的研究。

          (2)從資質看,錢穆說過:“大抵在學術上成就大的人都不是第一等天資,因為聰明人總無毅力與傻氣。”記得湯用彤也說過:二流資質選一流的題目,只能做出三流的結果;二流的資質選三流的題目,倒有可能做出一流結果。如果覺得自己天資聰明,那么就做一流的題目;如果自認為天資不高,那么最好做二流或三流的題目。做學問一定要腳踏實地,量力而行。切忌好高騖遠、眼高手低;有多大的本錢就做多大的買賣,切忌小本錢做大買賣。

          最后要指出的一點是:開拓性的選題不見得都是好題目。有些“笨”題目也可以做出好結果,也可以起到填補空白的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說,笨題目也具有開拓性。這樣的例子有很多,以語言學界的為例:有些選題比較宏大,非一般人所能勝任,如王力的《漢語語法史》(1989)、周法高的《中國古代語法》(1959)、太田辰夫的《中國語歷史文法》(1958/2003)等。有些選題具體切實,不容易上升為理論,如丁聲樹的《釋否定詞‘弗’‘不’》(1933),呂叔湘的《近代漢語指代詞》(1985),香坂順一的《水滸詞匯研究(虛詞部分)》(1992)等。有些選題看起來還很“笨”,需要花大功夫才能出好成果。但這些題目經過以上學者的打磨后,都“脫胎換骨”搖身一變變成了精品,甚至變成了里程碑式的作品:《漢語語法史》是漢語語法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式的作品,《中國語歷史文法》是近代漢語語法研究的開山之作,《釋否定詞‘弗’‘不’》“不但本身的結論重要,而且在研究方法上也具有開拓性”(朱德熙1989)。

          我的研究經歷與教訓有什么

          1.碩士論文

          我1984年在杭州大學讀研究生。當時,語法學界正在討論漢語語法的特點:(1)李訥和湯普森(Charles Li&Thompson 1976)基于類型學的視角指出:漢語屬于話題突出型語言、英語屬于主語突出型語言。(2)申小龍(1986)通過研究《左傳》主題句發現,西方語言的句子是焦點透視型的,動詞是句子的核心,抓住的了動詞也就抓住了句子的靈魂;漢語句子是散點透視型的,句子不由動詞組織的,而是“由簡單明晰的時序和邏輯事理脈絡貫穿的”。(3)范繼淹(1983)發現,漢語句子的謂詞前可以有多個NP,但不是每一個NP都和謂詞直接相關。比如“這件事情老張的處理辦法我有意見”,謂詞前有三個NP(“這件事情”“老張的處理辦法”“我”),但只有“我”和謂詞直接相關(充當施事),其他的都和謂詞沒有直接的關系(充當系事)。

          這樣看來,漢語句子的組織方式,似乎脫離了謂語動詞的句法語義控制。于是,我有了問題:這種句子是怎樣組織起來形成句法上合格、語義上可以理解的句子的?我決心研究和搞清楚漢語這種句子的結構方式和語義解釋機制。為了便于研究,先簡化一下問題:這件事情老張的處理辦法我有意見。

          →a.這件事情我有意見。

          →b.對這件事情我有意見。

          →c.我對這件事情有意見。

          經過一系列的句法操作后,原來不明顯的關系逐漸凸顯了出來。“對這件事情”和謂語動詞之間有狀語和中心語的關系,“意見”和“這件事情”之間有語義依存關系。這樣看來,“這件事情老張的處理辦法我有意見”的問題至少包含了兩個問題點:(1)狀語跟謂語有格支配關系;(2)“意見”類名詞有配價要求。

          有了這樣的發現后,1985年,我跟導師倪寶元、王維賢先生匯報自己的碩士論文選題,并當眾夸口:要形成具有開拓性的碩士論文選題——《漢語句子中謂語跟狀語的格支配關系研究》。征得了導師的同意后,我開始動手考察跟謂語有格支配關系的句子。后來,受時間的限制,逐漸縮小了考察的范圍,把重點放在了準雙向動詞上(如“來往、相識、交手、對立、服務、求援”等)。試比較:

          (1)我經常和他來往→*我來往

          (2)我去年和他相識→*我相識

          (3)我明天和他交手→*我交手

          (4)我一直和他對立→*我對立

          (5)我們為人民服務→*我們服務

          (6)我們向工人求援→*我們求援

          (7)我們求助于老師→*我們求助

          (8)我們受業于章門→*我們受業

          這些動詞都有一個共同點:“要求兩個名詞性成分與它發生強制性的句法聯系,并且當這兩個名詞性成分與之同現時,其中有一個名詞性成分必須用介詞來引導。”隨后,系統地考察了500多個準雙向動詞的語義特征和句法表現情況。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碩士論文《現代漢語準雙向動詞研究》。畢業后,該文刪節發表在《語言研究》1988年第1期。

          2.博士論文

          1987—1990年,我在北京大學攻讀博士學位。讀博期間,繼續沿著碩士的選題方向前進。此時的目標是:解決漢語名詞的配價問題。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先做了現代漢語二價名詞的研究,比如“意見、感情”類。然后又做了現代漢語一價名詞的研究,比如“尾巴(部件名詞)、父親(親屬名詞)、面積(屬性名詞)”類。由于缺少后續的課題,無法達到博士論文的規模,只好暫時擱下。和導師朱德熙、陸儉明先生商量過后,決定另起爐灶。基于先前對“坐著!”“聽著!”類祈使句的調查與分析,我決定把這套方法推廣開來。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博士論文《現代漢語祈使句研究》。現在看來,當時的選擇是對的。退一步,海闊天空;如果冒進,也許會山窮水盡。

          3.博士畢業后

          博士畢業后,我將以前的想法陸續整理成文。

          (1)先發表了《現代漢語名詞的配價研究》(《中國社會科學》1992年第3期)和《一價名詞的認知研究》(《中國語文》1994年第4期)。

          (2)繼續推進,發表了《謂詞隱含及其句法后果》(《中國語文》1995年第4期)和《話題化及相關的語法過程》(《中國語文》1996年第4期)。

          (3)將前期的研究成果系統化,形成了《漢語動詞的配價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漢語配價語法研究》(商務印書館2010年版)、《漢語句子的焦點結構和語義解釋》(商務印書館2010年版)、《漢語名詞物性結構的描寫體系和運用案例》(《當代語言學》2014年第1期)等。

          當然,革命尚未成功,同學仍需努力。

          –?END?

          本文來源:《中國大學教育》(2017.5)作者: 袁毓林、王恩旭

          寶寶起名

          本站所有相關知識僅供大家參考、學習之用,部分來源于互聯網,其版權均歸原作者及網站所有,如無意侵犯您的權利,請與小編聯系,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核實并給予反饋。
          相關期刊推薦
          教育信息化論壇

          教育信息化論壇

          合作期刊 - 省級期刊

          商情

          商情

          合作期刊 - 省級期刊

          數碼設計

          數碼設計

          合作期刊 - 國家級期刊

          法制博覽

          法制博覽

          合作期刊 - 省級期刊

          祖國

          祖國

          合作期刊 - 國家級期刊

          新東方英語

          新東方英語

          合作期刊 - 國家級期刊

          海外英語

          海外英語

          合作期刊 - 省級期刊

          農業技術與裝備

          農業技術與裝備

          農業工程 - 省級期刊

          攝影與攝像

          攝影與攝像

          信息科技 - 國家級期刊

          消費導刊

          消費導刊

          合作期刊 - 國家級期刊

          伊人网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