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歲成國內最年輕博導,他是怎么做到的?
用3年半時間以全A成績完成了博士畢業要求的18門課程和一篇高水平博士畢業論文;他的綠卡申請遞交一周內就獲得了美國移民局批準;他工作兩年就提升為項目負責人管理5個博士;他入選中組部首批“青年千人計劃”而回國;他28歲成為中國最年輕的博士生導師;回國短短幾年后,他完成了兩項國家科技課題。
他就是鄧露,1984年出生,現任湖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最年輕博導回國后交出的答卷
豎在海上的風力發電組件如何才能平衡不被風吹倒?大橋在最大負荷或者單邊最大負荷時如何設計出最佳力學值?來到湖南大學三年后,鄧露對這兩個國家級科研課題交出了滿意的答卷。
來到湖南大學后,鄧露組建了一支由5名年輕老師、2名博士生、9名碩士生、4名本科生組成的研究團隊,他們在較短的時間內拿下了兩個與橋梁結構的安全和振動相關的國家級研究項目,這些研究成果將為我國橋梁的安全和國家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重要保障。同時,他還積極開展與國內企業的科研合作,解決我國重要工程領域內的科學技術難題。例如,他正與湘電風能公司合作一項973(國家重點基礎研究)項目,為攻克海上風力發電這一關鍵領域的技術難題在努力。
湖南高校分數最高的學生基本上都在湖南大學土木學院,也就是鄧露所在的地方。鄧露的團隊里,他指導的本科生就已經在國際著名學術雜志發表論文,據說,“這是許多教授都難以達到的水準”。
為了全面提高學生的視野和綜合素質,鄧露多次帶領學生參加國際會議,并精心為學生創造與國際知名教授面對面交流、組織和開展大型活動等機會。他的教育理念和辛勤付出得到了學校和廣大學生的一致認可,2012年他獲得了“湖南大學最受歡迎教師”等榮譽稱號,并在2013年全校授課質量評比中名列全院百余名教師第一,全校千余名教師第四。
“一個人要想改變社會,就必須先適應社會。”鄧露說,雖然現在的工作環境與他在國外的環境不可同日而語,但他早有心理準備,他不想要求過多,只希望通過自己的研究成果贏得相應的配備。
鄧露在湖南大學“教授樓”里擁有一間約6平米的辦公室,這已經是湖大正教授的最高待遇。他的辦公室里只有一個小書架一臺電腦,書架上的書不超過30本。記者驚訝書籍之少,鄧露說,現在我很少買書,因為國際最前沿的科研成果都在網上。
鄧露辦公室里有一張折疊床,中午休息的時候必須把辦公室桌前的凳子搬開后才能打開。鄧露每天要在這間辦公室呆10小時以上,“對這樣的工作環境我已經很滿足了,要說夢想,我最大的夢想是在湖南大學建一個海洋研究所”。 鄧露很認真地說。
習慣堅持、習慣努力、習慣優秀
鄧露,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名字在2012年3月火爆網絡。這位1984年5月出生的大男孩,作為海外優秀青年人才入選中組部首批人才計劃,成為湖南大學土木學院教授和博導,力學研究中心主任。
鄧露出生于湖南省雙峰縣三塘鋪鎮一個普通家庭,父母都是地道的農民。一次雙峰老鄉聚會上,記者見到了鄧露。仔細打量面前這位娃娃臉,個頭約摸一米七,身著黑色夾克、棕色皮鞋和淺色牛仔褲的他,不像想象中耀眼得會讓人有距離感,相反地,他普通、低調、謙卑。當大家高談闊論時,他會微笑著傾聽,他并不喝酒,卻禮貌地給每位象征性敬酒。大家用最純正的家鄉話聊天,鄧露的家鄉話和大家一樣正宗,比如形容“很多”,他會說“猛多巴多”,而鄧露說普通話的時候你卻不聽的出他的鄉音。我們猜測,鄧露在湖大用全英語上課的時候,他的發音應該是純正的美國口音吧。
鄧露身材比較單瘦,他站在那里,靦腆而恭敬,我們甚至覺得他還只是鄰居家上高中的大男孩。吃完飯,他把幾個老鄉送下樓,再走上來和其他人一一道別,又囑咐我們在門口等他,他到遠處的車上取來名片交給我們,微笑著說:讓你們久等了。
這位中國最年輕的博導,年紀輕輕卻已經懂得照顧別人。是否這也是他取得成功的要素之一?
2012年12月 14日,湖大舉行“我喜愛的鄧露老師講座”,在提問環節,湖大的同學們的感觸基本上可以概括為一個:“鄧露老師習慣堅持、習慣優秀、習慣努力,而我們不能堅持、缺少目標,沒有動力。”
”很多同學感慨“學習的時候,只要身邊的人邀請玩網游,便沒有了動力,自己的意志力也不能控制自己想玩網游的欲望。”對此,鄧露分享了他的經驗,他說:“當身邊的人都在玩游戲時,你可以戴耳塞,我就是這么做的。事實上,當你在認真學習時,旁人是不忍心打擾你的。如果你拒絕他們幾次,這樣的狀況就不會再有了。你之所以困擾,是因為你還不夠堅定,不確定自己想要做什么。”
還有一位學生表示自己高中時馬馬虎虎,現在卻很迷茫。鄧露的回答讓聽講座的學生們哄堂大笑,“你馬馬虎虎就考上了湖大,證明你還是很有潛力的啊!”鄧露繼續說道:“你要知道自己想要成為怎樣的人,想要做什么事情,你可以制定一個一個短期目標然后逐步去實現自己大的長遠的目標。人就是要不斷超越自己!如果你經不起電游的誘惑,只能說明你愿意以后像別人一樣甘于平庸。”
講座結束后,記者跟隨同學門走出報告廳,看到兩個細節。有個學生感嘆說:聽了鄧老師的報告,我太羞愧了!而另一對男女同學樓抱在一起說笑。這是否是當下大學生某種象征性寫照?
要有榜樣要有夢想
鄧露的成功,應該從他小時候的夢想開始說起。
從小學開始鄧露的學習成績就一直名列前茅,并且在初三的物理競賽中,獲得了全國一等獎。這樣一個成績對于一個出生在農村的小孩來說,是個非常大的鼓勵,也因此激發了鄧露想上最優秀的大學以及出國留學的念頭,而這個念頭也一直激勵著他在整個高中都保持著對學習的強烈興趣。雖然當年(2001年)高考成績不太理想,鄧露還是很幸運的進入了全國著名的重點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并且選擇了他喜歡的土木工程專業(事實上他在高二的時候以復讀生的身份參加第一次高考就達到了這所高校的錄取分數線)。
2001年9月,鄧露來到了華中科技大學,開始了他邁向成功的第一步。華中科技大學有一個傳統,每年新生軍訓期間會舉行一場特優生報告會。所謂的特優生每年只評選二十人,即每兩三個院系才能評出一個特優生。這些特優生在報告會上侃侃而談,這給初入大學校園的新生們即將面臨的大學生涯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啟發。
當時鄧露聽得特別仔細,立馬從高考失利的郁悶情緒中走了出來,這場報告會讓鄧露感覺非常震撼,“我高中時有班長做好的榜樣,而現在我又有新的榜樣了!我總結了特優生的優點,一是成績特別好,這樣才能服眾;二是學生工作做得很出色,要對集體有所貢獻;三是要有特長。”
“我給自己制定了一個大致的計劃:
大學前兩年爭取學習成績排名年級第一,多參加社會活動,發展至少一門特長,因為這些是校三好學生標兵的共同特征。如果我也能做到這些,那在兩年后的這個時候,我也能有機會站在講臺上給新生做三好學生標兵的報告,并且更重要的是,我能提前取得保研的資格從而爭取充足的時間為出國留學做準備。”鄧露說。
全系同年級10個班有大約350名學生,要想取得第一名絕非易事,所以從一開始鄧露就非常認真的對待各門功課。而在社會活動上,為了提高自己的組織和領導能力,鄧露毫不猶豫地參加了班長競選。
“我很幸運,所有的事情從一開始就朝著我期望的方向發展了。開學的班長競選我意想不到的成功了,要知道那時候的我還是個開口說話就會臉紅的男孩。我記得當時競選班長的時候只是弄了個大紅臉,說過的話事后自己完全都記不得了,結果卻當選了,我想可能是因為我的真誠贏得了大家的信任。”鄧露說。
大一上學期結束時,鄧露成績排名年級第一,他的體育鍛煉,也一直堅持下來了。他所在的班級作為一個整體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績。第一個學期的成功,給了鄧露極大的鼓舞和自信。到大二結束時,鄧露的成績仍然保持著年紀第一;他擔任過班長,學術部長,學生會副主席等各種社會職務。
最苦的時候最踏實
由于大學前兩年優異的表現,在大二結束的時候,鄧露獲得了去香港理工大學交流學習一個學期的好機會,全校只有3個名額。在香港理工大學交流的那個學期,鄧露抓住機會學習英語,和香港同學以及教授交流,在很多方面都有很大的收獲。學習上也取得了A的最終平均成績。 回到華中科技大學之后,鄧露開始全力準備留學申請了。留學申請之前需要通過兩個英語考試(GRE和TOEFL)。
同時,為了增大錄取的把握,鄧露決定爭取發表一篇科研論文。這一段時間應該是鄧露大學時代最緊張的時期,他每天的學習時間是從早上7點到晚上1點。
最終的努力當然沒有白費,他的英語考試都取得了滿意的成績,科研點子也獲得了學院的支持,并最終進行了試驗并把研究成果發表在期刊論文上了,還獲得了湖北省大學生優秀科研成果獎。
大四上學期,鄧露如愿獲得了學校的三好學生標兵稱號(大三時因為去香港理工大學交流學習而錯過了參評的機會),這是學校給本科生的最高榮譽。而且,他申請的9個國外大學有7個給了錄取通知,其中包括斯坦福這樣的名牌大學,并且有3個學校給了全額獎學金。大學畢業的時候,鄧露還獲得了詹天佑土木工程學會全國高校優秀畢業生獎。
在短短的本科四年里,鄧露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譜寫了一幕幕難以上演的奇跡,但他卻都歸功于他的幸運。事實上,他的幸運都基于他一直為自己明確的目標而努力。會感恩、開朗,這是記者對他的又一感受。
這樣苦的事情為什么你還愿意去做?鄧露說自己當時想的是,“我現在所付出的努力是別人付不出的,但以后我所得到的回報是別人得不到的。現在的學習越辛苦,我反而感覺越踏實。”也許不斷超越自我才能讓一件件枯燥無味的事情變得有意義,鄧露用他自己的經歷證明了努力是有所回報的。熟悉鄧露的人都說,“他只是想做事,他想做更多有意義、有意思的事。”
“回國頭來看我的大學過程,我現在的感悟是:大學時期正是一個人血氣方剛的時候,大學生一定要有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并且要盡自己的能力為之拼搏奮斗。
各個人的理想可能不一樣,而且最終有些目標也可能并不一定能實現或者可能會偏離,但是奮斗之后你會發現,你最終收獲的可能遠遠比自己預想的還要多。最重要的是,奮斗之后會收獲為以后進一步發展和深造的基礎和信心!人的潛能,在自己沒有盡全力拼搏之前,是無法估量的。
還有一點我想提及到:常常有同學提到大學里的老師和學生的關系就局限在課堂上,我覺得并不是。我到現在都一直非常感激上學一路過來碰見的各位好老師,其中包括大學的好幾位老師。只要你真心向老師請教,不管是學習上的還是其他方面的問題,最終收獲到的遠遠超過你剛開始想要知道的問題的答案。”鄧露對自己的大學給予了這樣的總結。
培養自己的綜合能力很重要
鄧露大學四年的努力獲得了回報,他接受了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土木工程系的全獎,于2005年8月入學開始師從Steve Cai教授攻讀博士學位,實現了兒時最大的一個夢想。
有意思的是,這個大學時期就不打工只管讀書的農村孩子,他到美國留學第一年就把剩余的獎學金10萬元給父母在老家修建了一棟房子。由于沒有碩士學位,鄧露比有碩士學位的學生需多選8門專業課才能博士畢業。得這益于他在國內打下的良好的學習基礎,最終18門專業課獲得了全A的成績。
2009年2月,也就是入學后3年半的時候,鄧露完成了博士論文答辯。而大部分留學生需要5-6年的時間才能完成這個過程。在此期間,鄧露還發表了約20篇論文,其中包括8篇一作國際知名期刊論文,博士論文的成果也被一家出版社發表了成了專著。在博士論文答辯一年前的General Exam答辯上(一般設定在博士論文答辯之前一年左右,供學校檢查博士生的研究進度),所有的評委老師都這樣評價:鄧露先生現在取得的研究成果足已滿足甚至超出了博士論文答辯的要求。而鄧露回憶道:我的導師在畢業時給我的評價上也如是寫到,鄧露博士是我見過的最優秀的兩個博士生之一。
鄧露覺得自己最得意的還是自己在對綜合能力的培養上取得的收獲。他曾向導師主動提出由他來組織實驗室成員(大約10來人)定期討論研究進展,也定期組織大家一起給大家分享學習研究經驗。這兩項活動后來獲得了導師的大力支持并發展成為了一個非常受歡迎的實驗室傳統。通過這些鍛煉,鄧露在組織、表達和交流和其他方面的能力獲得了很大的提高。再加上在學習和科研方面取得的不錯的成績以及積極自信的心態,使鄧露在后來經濟情況非常不景氣的2008年找到了非常滿意的工作。
2008年由于各種原因美國經濟跌到了谷底,那一年畢業的留學生大部分因為找工作無果,選擇了延時畢業或者選擇了直接回國。
機會總是眷戀有準備的人,在大多數同學都在為畢業論文忙碌的最后一年,鄧露已經早就完成了畢業論文的內容,最終,他收到了3個公司的聘用書,其中包括后來工作的公司:當時全球企業排名第一的世界最大的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公司,擔任高級研究工程師。埃克森美孚當年面向全球招生,鄧露所在的部門最終通過校園、電話和現場三輪面試后以大約一百比一的比例錄取了3人。另外還有一件事情也讓鄧露感到非常欣慰,給他聘用書的另外一家大公司的老總也給予了他非常高的評價:你是我們公司今年唯一一位無需參加現場面試就給了聘用書的面試者,我們非常欣賞你并非常期望你能加入我們的團隊。
埃克森美孚公司從各個尺度來衡量都是美國甚至世界上最成功的公司之一,這里給出的待遇比其他公司要高很多,以至于鄧露的博士答辯會上,導師把鄧露拿到埃克森美孚公司聘用書的消息告訴了答辯委員會的時候,所有的教授都為他鼓掌表示慶賀。
后來答辯委員會負責人在宣布鄧露答辯結果的時候還開了一個玩笑:鄧露先生,答辯委員會一致決定,如果你把你工資的部分拿出來給我們這些委員會教授作為酬勞的話,我們就考慮讓你通過今天的博士答辯,要不然你讓我們這些工作了多年的教授太難為情,因為你的起薪比我們現在的工資還要高。
“在埃克森美孚工作的三年是我收獲最大的三年”,鄧露感慨說:“我現在都一直認為,埃克森美孚之所以能如此強大(連續多年獲全球最盈利企業并多次刷新上市公司的盈利記錄,全球市值最大公司等),是有它強大的理由的。
這里聚集了一批世界上最優秀的專業人才,并且有非常先進和科學的管理制度能充分發掘這些人才的特長。以前在讀博士的時候,由于課程成績一直全A,而且科研上也一直進展順利,我曾一度驕傲地認為自己在美國還沒有受到過任何挑戰。來了埃克森美孚之后,這個觀念徹底改變了。
而這種改變并不是因為現在受到了嚴重的挑戰不能適應這個環境了,相反,由于以前對自己綜合素質的培養,我適應得非常好。讓我改變這個觀念的是一種感覺:在這里,我真正體會到了什么叫做優秀的專業團隊和“知識才是第一生產力”的真正內涵。這里學到的東西,也一定將是我以后在自己的事業中最需要的東西。
這3年內,我作為項目負責人完成了7項研究項目,并且在進入公司的兩年之后被提拔成為了項目組的負責人,這是對一個年輕工程師的非常大的鼓勵和最佳獎賞。”
回國,我從來都沒有過任何猶豫
2011年8月,鄧露入選中組部首批人才計劃;2012年3月,鄧露正式簽約湖南大學而回國。而在此之前,他已經獲得綠卡,這個在一般的博士生需要七八年左右才能獲得的綠卡,鄧露在申報一周內就獲得通過。鄧露離職后,埃克森美孚的負責人曾對鄧露說:我們隨時歡迎你回來!
“別人問我為什么放棄在美國這么好的待遇而回國的時候,我從來都沒有過任何猶豫。美國的工作生活條件是很好,而且我獲得的發展機會也是大多數人非常羨慕的,但那不是我追求的目標。我非常高興也感到很幸運,國家給我們這些海外學子提供了這么好的一個平臺和機會讓我們可以安心回國工作,因為這正是我畢業工作之后一直期盼著的。
至于為何選擇了高校而非企業,是因為我認為在高校我能發揮更大的能量。我不但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在科學研究上做出一些成績,同樣重要的是我還能影響一批和我一樣非常渴望進步的年輕人,激勵他們去勇于攀登科學和事業的高峰,將來為祖國做貢獻。
同時還可以通過他們去影響更多的年輕人。只有有了一批又一批優秀的人才,我們的民族企業和整個國家才能在將來與世界最強的企業和經濟強國的競爭中處于不敗之地。如果有一天我能在這個過程中發揮到一點作用,那將會是令我一輩子都感到非常欣慰和自豪的事情。”這是鄧露的回答。
鄧露回國后,國家給予了他200萬科研經費,50萬生活補助,湖南大學給予了200萬科研經費和30萬安家費,并擔任湖南大學教授、博導、土木工程力學系主任。
“湖南大學以及土木學院的領導給了我非常大的支持和幫助,我非常感激。學校和學院現在提供的環境和條件也都還比較滿意,各項工作現在開展的都比較順利。現在終于已經等到了可以發揮自己才干的時候了,我希望自己能在以后一步一步腳踏實地沿著自己的工作設想,保持激情努力工作,在實現個人價值的同時,為國家做出最大的貢獻。我希望并且非常相信在湖南大學,我的這些夢想都能夠實現。”
“因為這里是我的根,是我努力工作的真正動力所在。”鄧露說。
本文來源:湖南青年;作者:劉繼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社科學術圈整理。